当前位置:奈落>历史军事>抗清> 第一百零三章 恢复中华者为天下共主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零三章 恢复中华者为天下共主(1 / 2)

拥立新帝继续高举复明旗号同清军干到底,是王五早就有的念头。

此举不仅仅是给茅麓山这四万余军民以希望,也不仅仅是坚定明军将士继续抗清的信念,同时也是中国整体抗清斗争的需要。

永历政权覆没对武装抗清斗争的影响已经无需说明。

这两年大规模出现的明军投降潮,便是这个后果最直接的体现。

即便西线明军残部成功同李来亨部会合,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明军实力,但王五不排除李来亨部下有人依旧会动摇!

为何动摇,便是失去战斗下去的动力,不知还要为何而战。

因此,明军有必要重新拥立一个新皇帝,建立一个新政权,从而给将士们一個希望。

哪怕这个新政权危若累卵,也好过没有政权!

当初永历弃国跑到缅甸,为何国内的明军仍在同清军继续对抗。

便是因为将士们知道皇帝没有死,还活着!

他们是在为大明朝而战!

就全国整体军事层面上,眼下除茅麓山这个中国大陆最后的抗清基地外,尚有浙江沿海明兵部尚书张煌言指挥的万余义军,以及台湾郑家的十万大军。

自私自利的郑家且抛到一边不提。

于张煌言,王五是敬佩的。

前世曾数次前往西湖拜祭这位汉民族的大英雄。

而张煌言一直与夔东有联系,永历十五年曾遣人至夔东,请求十三家出兵攻打武昌,以缓云南军事危局。

但夔东各家因彼此并不统一,且兵力衰疲,缺乏攻坚武器,故未能响应张煌言号召出兵武昌。

此后因清军重兵围剿建立排桩防线,夔东和海上就断了联系,不知这位兵部尚书是死是活。

王五却是知道!

延平王郑成功死于台湾后,张煌言便率部继续转战舟山一带。

数次坚拒清浙江总督赵廷臣的劝降。

历史上,也就是在今年听闻刘体纯、袁宗第、郝摇旗等相继殉国,清军二十万大军重围临国公李来亨后,自知复明已无望的张煌言方才失去信心,将追随其左右的数千义军将士解散,隐居海岛不出。

后不幸被叛徒告密,清军夜半渡岛将这位终生都在为抗清奔波的汉家英雄擒获。

从此西湖又多一座坟头。

世人谓之“西湖三杰”。

岳飞、于谦、张煌言!

眼下才是正月,距离张煌言失去信心解散义军尚有几个月,因此当郝摇旗提出东进战略时,王五不加思索便一口同意。

哪怕明知攻下南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还是毅然同意。

这便与张煌言有很大关系。

若无法攻克南京,王五便计划劝说三位老帅率部前往浙江沿海,伺机出海同张煌言取得联系。

必要时,可将随军家眷送往台湾。

再作它图。

现东进计划因为太过冒险被虎帅、袁帅否决,王五自不会坚持东进。

因为战略一旦制定,下面的人就得无条件去执行。

绝不能搞出第二个路线。

何况东进和北上两者压根没有对比。

都好,也都不好。

放眼中国,除了这两个地方,明军也无地可去。

但他必须给即将失去信心的张公苍水打个“补丁”,让其能再坚持下去。

这个“补丁”当然就是拥立新帝。

李来亨是永历朝廷任命的钦命提督御营各省兵事的大将军、太子少保、临国公,由他同靖国公袁宗第、南安侯郝摇旗,以及永历朝廷任命的部院洪育鳌、监军太监潘应龙等一同拥立新帝,完全合乎礼制。

起码,比名义上听命永历朝廷,却根本不听从永历政权调遣的郑家要有资格。

郑家这两年盘踞台湾拥兵十万、大小海船无数,为抗清集团最大的军事力量,也是东亚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,为何却不敢拥立新帝,原因就在这里。

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名份,更没有大义!

“拥立新帝?”

王五的提议令得厅内包括韩王、安东王在内的所有人都怔住。

“三位老帅!”

在众人惊讶目光中,王五将拥立新帝建立新政权的意义及实际作用一一道来。

“不错,是该拥立新帝了。”

三年前便有意拥立新帝以延明祚的郝摇旗努力撑起身子,“自先帝殉国以来,我三年未有天子,未有朝廷,将士日益消极”

竟是完全同意王五的提议。

拥立新帝也是为这帮仍在坚持抗清将士的正名——他们不是清廷口中的“积年老贼”,而是堂堂正正的大明官军!

既要拥立新帝,新天子自当在韩王同安东王中择出。

见众人目光看向自己与韩王,孤家寡人一个的安东王朱盛蒗立时大声道:“孤本寻常宗室,只不忍祖宗江山为异族占据,百姓黎民惨遭满虏屠戮,故与尔等坚持抗争,然孤绝不敢窃登大宝,只愿与将士同生共死,死后不致辱没祖宗即可!”

言罢,竟是直接转向边上的韩王朱璟溧拜倒在地,恳求道:“今天下无主,人无固志,兵无久持之意。眼下艰难更甚从前,还请王兄念高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